今天是:
人物长廊 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长廊 >

王 星 拱

发布时间:2013-10-24 浏览次数: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高河埠王家大屋(今高河镇凌桥居委会)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追求进步,追求政治民主与学术自由,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业的精力,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星拱出生于一个清寒书香人家,3岁丧母,童年就读于外祖父刘家私塾,勤奋好学,深受外祖父一家钟爱。1902年考入安徽高等学堂(肄业)。1907年,因学业优异,学堂奖给贡生。1908年,考取安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研习化学。求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活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与石瑛、丁绪贤等人发起成立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
   1916年,王星拱获硕士学位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化学系教授兼二院主任,著有《科学概论》《科学方法论》等著作。在北大积极参加当时的民主与科学活动,曾与陈独秀、钱玄同、沈尹默、程演生等共同组织北京大学俱乐部,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五四运动中与陈独秀一道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事后与李大钊共同设法掩护陈独秀脱险,并使之安然离开北京。1921年,安庆发生“六二”学潮,他支持安徽到北京的请愿代表与北京政府据理力争,使安徽的教育经费得以增加和独立管理。1923年,国内掀起科学与玄学论战,他站在科学派立场,在报刊发表《科学与人生观》等文章,倡言“科学万能”。不久,离开北大至南京任高等教育处长,旋即离开教育处至中央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
   1928年,任安徽大学校长。是年6月,被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为武汉大学筹委会委员及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与王世杰、李四光等负责筹建武大。年底,王星拱离开安大到武大就职,历任武大化学教授、化学系首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抗战爆发后,将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广延学者名流,充实教学力量。从1934年6月至1945年7月,王星拱任国立武大校长,长达11年之久,为武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武大最杰出的校长之一。
    王星拱在办学过程中,积极主张学术自由,“无为而治”,反对国民党暴力干预学校。他虽是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但赞成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他呼吁当局不得迫害进步学生,并冒险资助武大进步学生潘乃斌逃离武汉。在乐山时期,他反对蒋介石推行的“党化教育”,拒绝国民党在校内设立区分部,并保护进步学生,支持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的目标和信念是“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1940年,国民党当局企图将他调离武大,唆使不明真相的学生掀起“倒王运动”,他毫不畏惧、一身正气、刚正不阿。1944年,与教务长朱光潜、训导长赵师梅一起,掩护武大进步学生何代钫、甘大志、刘兆丰等数十人脱险。
    1945年,王星拱调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3年里,先后延聘教授100余人。1947年,中大学生参加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多数学生因此被捕。他据理力争,要求当局释放学生,未果,他忿然离校至香港,并发表反蒋、反独裁、反内战的谈话,以示抗议。1948年2月,辞去中大校长职务,携子女回故乡安庆。安徽省主席夏威拜访,劝其去台湾,被拒。南京教育部连续来电,催其赴台,亦未理睬。后因积劳成疾,移沪就医,但医治无效,于1949年10月8日在上海永川医院逝世。噩耗传出后,武大校务委员会在武大举行追悼会,全校师生及武汉各界人士,遥祭这位可敬的老校长。在上海工作的300多名武大校友,聚集在殡仪馆,追悼先师。刚上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闻讯后,立即派人送来一幅亲笔题写的“一代完人”的挽联,以示敬仰与哀悼。
    1949年10月,王星拱遗体被运回家乡,与亡妻叶玉芝合葬于故里。2007年,武汉大学、安徽大学、怀宁县政府及其后人重新选址,对墓地进行了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