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庆地方文化特色及其开发利用思路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

  安庆市位于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合肥市。安庆位于宁汉长江黄金水道之要津,是连接武汉和南京两大经济圈的区域纽带城市之一。安庆市旧称怀宁,其地襟带吴楚,北界清淮,南临江表,处于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向为四塞之国而兼五达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称重镇,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及“八省通津”的美称。

  安庆是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安徽之源。从清乾隆年间一直到1949年,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安庆人杰地灵,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统治文坛200余年;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家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杂技皇后夏菊花等都诞生于此。

  安庆地方文化是“皖江文化”的一部分。“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和皖南徽州的朱子文化碰撞融合而形成。皖江文化名人辈出,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桐城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儒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

  安庆地方文化范围广泛、底蕴深厚,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既有多元化的思想,又具有理性的深度。

  (一)独特的地理形势与历史沿革。春秋时,安庆分属皖、桐、宗、舒等小国,后又属吴;战国时,并于楚;秦统一六国后,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王国,后属扬州庐江郡皖县地;隋为熙州、同安郡,唐改同安郡为舒州。北宋初年为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受赐德庆军额。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安庆军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县城)。元代安庆属河南江北行省,名安庆路,又是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驻地;明代先后为宁江府、安庆府,直隶南京。清朝初期,安庆府属于江南左布政使司(后改为安徽布政使司,驻江宁)。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今南京市)迁至安庆府怀宁县,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间170余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建国后为皖西南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安庆地形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可以患中国”(南唐徐锴《潜山诗序》),又称“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宋朱绰《厅壁记》)。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这里就有有军事重镇吕蒙城和皖口城。明末张献忠曾率部来争安庆,并在大别山建立过根据地;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石达开曾镇守安庆,改革天朝的有关经济政策。太平天国后期,英王陈玉成等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安庆保卫战,后因弹尽粮绝,城池失陷。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率领安庆巡警学堂学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光绪三十四年,安庆又爆发了熊成基领导的新军炮马营起义,实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安庆资源丰富,“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谲,有鱼蟹、麦禾之饶。”(见历代旧志所引《同安郡志》)安庆野生兽类有一百多种,水生动物五十多种。农作物水稻、棉花、茶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安庆的地方土特产有鲥鱼、鲚刀鱼、大闸蟹、墨子酥、油酥饼、桐城丰糕、桐城蒿子粑、石牌贡糕、天柱山瓜蒌籽、江毛水饺、鸡汤炒米、山粉丸子、胡玉美系列酱、安庆馄饨、海口包子、豆子粑、菱角、望江挑花、潜山舒席及桐城小花、岳西翠兰茶叶等。

  安庆旅游点多景胜,潜山境内的天柱山,古称“南岳”,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枞阳浮山,素以奇峰、怪石、岩洞、石刻闻名国内;小孤山屹立于宿松以南的长江北岸,陆游曾流连于此。岳西的司空山,以佛教禅宗“祖庭名山”而享誉海内外。在今安庆市区,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的振风塔,耸立江岸,有“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美誉;建于元代的谯楼、明代的清真寺以及迎江寺,至今保存完好。

  (二)桐城派与古典文学作品。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崇文尚读的传统,民间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说,“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古皖安庆积极深厚,文化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接受程度在安徽省位于前列。元明清三代,安庆共造就了5个文科状元(黄信一、刘若宰、龙汝言、赵文楷、李振钧),占安徽的五分之一。有清一代,安徽全省进士为1182人,安庆各县286人,全省第一。

  桐城派的兴起是清代皖江地区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桐城派“清澄无滓”、“元气顺畅”的风格和形成与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民本思想,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桐城派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姚鼐在文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贡献,认为他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的文学主张不但是对桐城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桐城文学主要的作家,有齐之鸾、左光斗、方以智、钱澄之、方文等前期代表,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鼎盛时期代表,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戴钧衡、刘开、姚莹、吴汝纶等后期代表。他们继承明代复古的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思想上则多尊崇宋儒理论。桐城诗歌在理论上未见有明确主张,但诗风近于唐、宋,尊崇杜甫、韩愈和欧、苏,诗中透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安庆古代文学作品,汉代有长诗《孔雀东南飞》,唐代曹松著有《曹孟征集》,宋代朱翌有《潜山集》。明代以后,著名的有方以智的《浮山文集》前后编、钱澄之的《藏山阁诗文集》、方苞的《望溪先生诗文集》、姚鼐的《惜抱轩诗文集》、刘大櫆的《海峰先生诗文集》等,还有《龙眠风雅》、《桐旧集》等诗歌总集。近代姚莹有《中复堂全集》、吴汝纶有《吴先生诗文全集》等。此外,怀宁阮大铖有《燕子笺》《春灯谜》传奇,望江龙燮有《江花梦》传奇。

  (三)灿烂的戏剧歌舞艺术。

  清代徽剧崛起于安庆。乾隆年间,为庆祝皇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原籍安徽徽州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奉安徽布政使司和皇帝圣旨)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大徽班进京,轰动京城。徽剧艺人将徽剧艺术与汉调、京腔、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最终形成国粹—京剧。

  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严风英是黄梅戏著名演员,真正唱活黄梅戏,代表作《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唱腔清秀、细腻、深情、优美,音调特色浓郁,旋法丰富考究,结构陈述严谨有序,唱腔独特。

  安庆不仅是著名的戏剧之乡,也是歌舞之乡。安庆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山歌一般与山区人民劳动生活有关,如《茶歌》、《牛歌》、《牧童对歌》;号子一般流传于沿江水乡,如《车水号子》、《船夫号子》等;小调大都反映人们的爱情生活,如《十二月想郎》、《劝五更》。太湖县山区流传着《花梆舞》,经改变,在安庆第一、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挑花舞》流传于望江县民间、《孔雀舞》流传于怀宁县民间、《大红伞》流传于枞阳县乡村、《十二月花神》盛行于宿松县、《十番锣鼓》是桐城市的传统民间音乐。

  (四)安庆的宗教文化

  宗教方面。安庆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佛教,安庆地区也是佛教禅宗传承的重要地区。安庆是中华禅宗圣地。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至唐宋年间,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中华禅宗开山鼻祖二祖慧可受达摩心法只身南下司空山,开宗立派,三祖僧璨完成了禅宗的理论体系。至今安庆境内仍留有二祖禅堂、三祖寺和迎江寺等诸多的佛教活动场所。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僧宝志在渌水乡建石山寺。这是佛教传入安庆的最早记载。隋开皇年间(589-600年),禅宗三祖僧璨隐隹菩提庵,菩提庵因之改名三祖寺。北宋建隆元年(960),伏虎禅师在今十里铺乡募建三城寺,规模宏大,住僧众多。明清时期,佛教兴盛,大建庙宇,以隆庆四年(1570)建振风塔(万佛塔)、万历四十七年(1619)建迎江寺为其标志

  安庆伊斯兰教于元朝前传入安庆。长期以来,安庆回民笃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一些教规逐步演变成风俗习惯。信教者皆做念、礼、斋、深、朝等五功。安庆伊斯兰教教堂为大南口南关清真寺。清真寺在光绪十八年已经设学堂。创办清真小学堂、伊泽小学等。

  安庆的道教,最早与佛教一同传入境内,天柱山的道教历史最久。安庆城内,有建于宋咸淳年间的宣团寺、古坛寺,其次是建于元代的佑圣观、万寿宫,民国元年(1912)境内有职业道士18家,民国元年1912安徽省道教总会成立于安庆。

  (五)安庆的科技与艺术文化

  安庆的科学成就,首推方以智,他的《物理小识》、《医学会通》、《通雅》等著作,融汇了当时各家成就,还吸取了部分西学成果,其“光肥影瘦”的理论比西方要早近百年。其子方中通精于数学,著有《数度衍》。清代桐城余霖,在医学上极有造诣,自创“清温败毒饮”,是治疗“热症”的名方,并著有《疫诊一得》。安庆的艺术成就,有书画、戏曲等方面,就绘画论,宋代有李公麟,善画山水和人物;明清之际的方以智、钱澄之,清代的“皖江三啸”(李葂、黄浩浩、江胪元),都有很深造诣;就书法论,方以智、姚鼐、邓石如是书法大家,尤其是邓石如,是清代中期以后少见的大家,真、草、隶、篆皆精。当代赵朴初是著名书法家。

  (六)安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庆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安庆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大体有以下几类:

  口头文学类:如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传说、雷池典故等故事传说等;

  传统民间艺术类:如黄梅戏、岳西高腔、文南词、黄梅戏龙腔、黄梅大鼓、安庆大鼓、渔鼓道情、桐城歌、十番锣鼓等;

  传统工艺和技艺类:如望江挑花、桑皮纸、竹编、草编、制茶、雕刻、版画等民间传统制作工艺;

  食品技艺类:如墨子酥、凉亭雪枣、怀宁贡面、桐城水碗等。

  传统竞技类:舞龙舞狮、打连湘、举重、踢毽子、划旱船等。

  民俗、节庆、礼仪类:如王圩灯会等,特别是皖西南婚庆习俗、节庆礼仪等更有独特之处。到目前为止,安庆市第一批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黄梅戏、岳西高腔。第二批已经公示期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桐城歌、文南词、望江挑花和桑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共4人。第一批公布的省级83项名录中安庆有9项:黄梅戏、岳西高腔、孔雀东南飞传说、桐城歌、六尺巷传说、潜山弹腔、文南词、望江挑花、桑皮纸制作技艺。怀宁县和望江县鸦滩镇也成功申报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七)地方文化建设思路

  安庆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安庆市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探索文化安庆建设之路。一致认为要通过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增强自豪感,需要通过弘扬时代精神增强自信心,需要通过先进文化建设鼓舞斗志,引领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全市上下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崇文尚德、务实创新”的安庆精神,构筑起安庆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持之以恒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以转型升级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培育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抢占文化发展先机和制高点。要彰显特色,进一步提升安庆地域文化影响力。要坚持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并重,把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地方特色和时尚元素结合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出新出彩。

  地方志办

  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