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改革开放40周年家乡变迁 ――记新桥大队40年由村变社区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8-08-28 浏览次数:

    有人说: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自有它的故事。我的家乡新桥社区也不例外。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的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位于老峰镇西南端,于2009年6月“村改居”。下设12个居民组,总面积5000余亩,2004年以来,已征迁4000余亩土地,房屋全部拆迁,总人口2572人。
    安庆外国语学校、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市纪委办案中心均坐落我社区;辉煌路、元山路、宁宜城际铁路分别从我居穿插而过;安庆天下名筑项目及安庆碧桂园时代之光项目,均落户在本社区。
 
    家乡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虽然亲历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过程。但是,由于孩童时懵懵懂懂的,脑海里只记得一些家乡零碎的场景和事。记得当时,我所生活的安庆市怀宁县老峰乡新桥大队多数人住的是老瓦房,少数人还住着茅草屋,墙壁大多数是土墙,不少人家的大门,就是在土墙上挖一个倒"U"字型大洞。

     一些家庭户主与儿子儿媳分家时,直接在土墙上挖个洞,等于另外开一扇门进出,就算是儿子媳妇单立了门户。――这样的景象几乎随处可见。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村里大多数人家连生活常用的煤油、煤球、火柴都保证不了供应。记忆中,母亲常向街坊邻居暂借煤油、火柴,脸上挤出无奈的苦笑……
    今天,为了将家乡40年改革开放的新面貌,向父老乡亲们清晰地展现出来,我走访了年已77岁的老支书杨召志老人,详细了解家乡改革开放期间的变迁情况。以下是老支书与我侃侃而谈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
    “我在新桥村工作了几十年,亲历了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桥社区整个地形地貌为长方形,全村共12个生产队,靠沿芦家叉渔湖的八个队呈‘锅型’,每年庄稼旱涝不保,村民们温饱都成问题。村里流传着一句话:‘西南二嘴戴斗笠车水,淹掉河田拉藕心菜逗嘴。’听完他这句蛮有趣味的顺口溜,我不禁哑然失笑,同时,对当时的境况感到很吃惊!老支书怕我不懂将这句话解释了一遍:每年在汛期时,村里八个生产队沿芦家叉渔湖旁的河田都被大水淹没了,下雨天村民们都戴着斗笠将河田的水排掉。但庄稼还是被淹,没吃的,只好在芦家叉渔湖里采藕心菜吃,以此填饱肚子。
    那时候我们生活非常疾苦,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每天有了上顿饭,有时可能就没有下顿饭,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过年时才有猪肉吃,平时吃饭时菜里只有几滴香油。毛主席说过:‘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话真不假,当时所有的家庭都是这个状况,哪有像现在的人们都穿上精致的服装,当时我们都是将布料买回来,再请裁缝来家里缝制;居住条件也十分差,夏天天气热蚊虫多,没有电风扇,村民们都在大门口卸下门板做床铺;交通状况就别提了,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听了他的述叙,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颇有感慨地说:以前的日子好艰苦啊!我也经历过那个苦日子,与现在的生活相比真是差之千里啊!他看了我一眼,笑着说:“还有更有趣的是,当时我们每个生产队都设有正副队长、一名妇女队长、2个队委及一个检查员,‘官’多,不像现在的村民组只设一个组长。
    不过,虽然生产队‘官’多,但他们在工作中都能以身作则,自己做表率带动大家干活。那些每天想在集体干活混工的社员,看到他们带头积极劳动,都不好意思混工分。另外,他们个个都是‘好把式’,在生产技术和经验上都有一手。
    当时,农村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农民都是公社社员,我们也不例外。集体劳动时,大家统一出工,队长吹哨子把大家集合起来,给男社员和女社员分别派工。男社员标准工一天1个工分,女社员是0.7工分,未成年的孩子们有的按0.35工分或0.5工分计算,孩子们只能随妇女干些相对轻的活儿,如:锄草、拾稻穗、拾棉花、晾晒粮食等。
    社员们一年忙到头,到年底时,出工多的每户分红只有几十元,粮票、油票也很紧张。就这点钱,社员们都很高兴,很知足,个个喜笑颜开,照样过一个开心的好年!
    那时,公社里还成立了基干民兵队伍,我任队长,常开批斗会。村里若有成份高(地主、富农)的人做了坏事,就由我们将这些‘坏人’押到会场批斗。被批斗的多为‘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右),批斗时,给他们戴上纸糊的‘高帽子’,或颈子上挂着大牌子,上面写明属于哪一类身份。这些‘四类分子’的子女因为父辈的缘故,遭到村民的歧视,心里都比较自卑,从来不敢和贫下中农的后代高声说话、自由交往。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新桥村后,村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到户。每家每户分到了田地,都卯足劲头干活。人嘛,肩上有责任了,就有动力了。1980年至1982年,每家每户的田地里旱粮长得绿油油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村民们都感叹着: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到户,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大实惠啊!
    全村12个村民组中,有一大半村民组的农田旱涝不保,当时,土地人均不到一亩,许多家庭过完春节后,就吃不饱饭了。为了让村民们吃饱饭,村委会一班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几个村民组里建造了窑厂,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将富余劳动力招进厂里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解决了当时一些村民们的温饱等问题。
    村委会一班人不仅为村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还千方百计地与市里一些工厂联系,如联系了安庆市造纸厂,向该厂输送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都是从各个队里派遣出去,收取劳务费作为村里的收入。”
 
    梧桐树上招来金凤凰
    2004年至今,随着城市东进北扩的步伐加快。新桥大队被列入东部新城规划中,征地拆迁被列入区、镇议事日程。十年前,我们的村庄基本完整,而就在2012年年末与2015年下半年,新桥大队大面积征迁,我曾生活了40年的美丽村庄即将消失。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们,也将告别农耕生活、农村环境,他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家园,由农民变为市民了。

    由于多个重点工程项目落户我居,及时解决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另外,在大面积征迁中迎来了大发展。新桥大队变为新桥社区后,社区两委主动把握有利时机,将还建小区的门面房统一租赁出去,盘活壮大集体经济。现在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掩映在新河景观带之间;一排排整齐的高楼,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社区“两委”一班人始终以塑造新市民,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为社区工作理念。
    常言道: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新桥社区这棵梧桐树招来的凤凰就是征迁。原新桥大队农民变为市民后,从此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桥社区的居民生活稳定、进步,居民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向往,社区两委积极为居民们创造了多种“精神家园”。如:开办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还为广大广场舞爱好者配备了服装、功放机等用品,并努力为居民营造文明、和谐、整洁的居住环境。竭力把社区里每一件实事做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009年6月,新桥社区“村改居”后,社区两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中。配置了便民服务室、民事调解室、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居民公约。实现了天然气、电视、小区道路硬化等全覆盖,让居民们更多更好地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民生连起万民心
    曾经的老支书杨召志情不自禁地说:“真没想到,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补贴了!社区两委一班人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真正做到了社区富裕了,处处不能忘记群众。”他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我接过话茬说:“到目前为止,社区集体为我们居民医保补贴已有3年了,在老峰镇是率先实施这样惠民政策,今年又给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50元生活费。”
    老支书杨召志激动地说:“我们以前温饱都成问题,现在党带领我们走上奔小康之路。如今我们社区失地农民已全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60周岁以上老人都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我们党中央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落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保全覆盖。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好!党的政策好啊!”
    从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新桥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到九十年代初,农村人包括我在内,心里还十分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羡慕他们能吃上商品粮,能住上楼房。大多数农村年轻人把过上城市生活,当成人生的理想去追求。但是,近二十年多年来,城里人却反过来羡慕农村人有土地、空气新鲜、自然景色美,能吃上新鲜蔬菜,等等。许多城里人渴慕田园生活,想尽办法安居在有山有水的农村,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啊!
    我想,全中国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每个村庄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和改革开放成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坚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新桥社区将以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型社区的形象,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砥砺前行。
    是的,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自有它的故事。新桥大队,不,新桥社区的故事仍在精彩地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