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衣食住行折射安庆时代巨变

发布时间:2018-09-03 浏览次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了。时代的巨轮已经进入2018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6月22日,记者走进我市桐城龙眠街道长生社区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通过他对衣食住行的口述,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市民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

    衣

  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

  在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社区75岁的方季元老人记忆中,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一针一线手工做出来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

  “当时每人每年供应一丈七尺三寸布,一年下来就是那么几件衣服,想穿新衣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用攒下的布票给每人扯几尺布做一件新衣,然后把裁缝请上门做。”方季元老人回忆曾经说道,在那个年代,女子穿衣必须遵循“不漏皮”的原则,长衣长裤。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得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实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布扣子,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上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再摞上补丁。

  “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方季元老人说。

  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队里的人还有身边的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也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衣着款式更加丰富多彩,衣服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采,彰显个性的方式。

  食

  “说到吃,从那个苦涩的粮食短缺时代到现在,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方季元老人感慨。在改革开放初的上世纪70年代,吃的多是小米、高粱和薯类等杂粮;“白面和肉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那是相当稀罕的。”

  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粮食往往在人口众多的家庭是不够吃的,只能在邻里之间互相讨借,或想法添加一些野菜,以添补粮食的不足。那时,人们一旦农闲,就起早贪黑,成群结队上山挖野菜;苦菜在野菜里面最受欢迎,成了当时的奢侈品。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地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还有“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里哗啦”,方季元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油是集体打,一户也只分个四、五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时就一个感觉“饿!”

  分田到户的时候,方季元就开始想法子挣钱,来解决饿肚子问题,他通过折钱的方式从别的生产队集体加工厂买来旧的绞米机,在自己的村庄里办了个加工厂,后来又增加了绞面机、饲料机,这样一来,家里的收入也开始逐年发生变化。

  方季元说,那个时候到生产队串门,几乎每家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家的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大包干,日子才一天天的富裕起来。后来取消农业税,收入提高了,饭桌上几乎顿顿有菜,天天见肉,再也不用为吃食发愁了。

  

  居住条件的变化,更能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40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统统旧貌换新颜,延续了多少时代的土坯房,煤油灯时代彻底结束。”方季元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有两间上面盖瓦,两间上面盖草的平房,瓦是大瓦,墙面是黄泥巴加草精糊起来的,这样的房子是管晴不管阴,窗上没有玻璃,就糊着报纸,室内几乎没有任何装修。

  家里条件稍好的,只在墙上刷一层石灰粉,大部分人都是裸露的泥土墙,有的也会裱上报纸或书纸,偶尔在过年时才贴上几张年画。

  在没有通电的时候,天一黑人们都守在家中,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孤独地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方季元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所在的生产队有一户知青,准备返程,于是他将这户知青的房子买了下来,那房子在当时算好的了。方季元说:“过去咱们家是煤油灯、土坯房、烧柴火、拉风箱”,现在日子好敞亮。

  在方季元50岁的时候,利用自己的书法基础,开了一个石刻厂,为别人刻碑,后来还上了当地老年大学书画班,刻了20多年碑,直到殡葬改革,他的生意才逐渐冷清下来。

  2014年,方季元利用刻碑赚的钱盖了二层小楼,装上了空调,“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这在过去做梦都没梦到哩。”老人高兴地说。

  行

  方季元老人家离县城不到二十里地,“过去到县城,全凭一双脚,要走上大半天。”方季元说,上世纪80年代,自己家里买了第一辆皇冠自行车,才结束了步行去县城、走亲戚的历史。

  如今,城市发展速度之快,道路建设四通八达。2013年,方季元老人的儿子买了辆轿车,串亲戚、去市区坐上了自家的私家车,方季元高兴得合不拢嘴。用方季元的话说:“方便得很”。

  “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想再活50年。”方季元感慨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面对改革开放给每一位老百姓吃、穿、住、行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由衷地赞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举措,是多么的正确和及时。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将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四十年,我们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