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望江县意外发现一块民国时期门楣石刻

发布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

1月15日,望江县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清洁望江”行动中,对城区边角死角地带加大了卫生环境治力度,原农机一厂与青林交界危墙被拆除,准备平整硬化后就地建便民停车场。在寺院南东南方向30米挖掘下水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一块长方型石碑,用水冲洗泥土后“莲池门”石刻映入眼帘,左侧注“禹县王维成”,右侧字难辩认。施工人员立即向青林古寺和县文保部门报告,这块珍贵的石刻现已由县文保部门收藏。

查阅《望江县志》载,明始建县城时,仅五门街巷,东门名熙春,西名祈报,南名阜财,北名嘉泽,大南名跃鲤。明万历三年(1575),方建城垣。下罗条石,上砌青砖,周长626丈,宽丈余,高2丈,垒堞1110垛,水洞4处,设戍铺9处,城门城楼各5座。城垣东北濒莲池,南临县步河、龙家塘,北含三台山(老广播局、党校以北),西抵西厢庙(县医院宿舍东隅),呈椭圆形。5门为:东名清诚(又名大奉。今沿河路玉带河市场),西名嘉泽(又名阜民。西门街老雷池酒厂西隅),南名廉(南门街老烈士陵园大门今寿星敬老院处),北名孝感(又名兴贤。大北门街老血防站北隅),东北名翔凤(今小北门街与东洲路交叉口)。崇祯八年(1635)又将城垣加高3尺许、帮阔尺余。清顺治、康熙年间多次整修。民国二十三(1934)年整修时,又于东南设朝阳门,东北设莲池门。至此,县城共有7门。民国二十七(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城垣遭到严重破坏,但莲池门完好。后又经几次大水冲击,古城垣已是断垣残壁,解放初逐渐拆除。

史料显示,成,河南禹县人,民国二十二(1933年)任望江县长,1934年组织清嘉庆年间望江师范汇编的《雷音集》(石印),县政协组织出版的《雷音》就是根据王维成的重印本。王不仅亲自作序,并筹建机构,拟编修民国版《望江县志》,革职未果,终成望江一大憾事

因莲池和王维成,不是简单的一个城门、一个人名,更重要的是产党望江史(第一卷)《望江县志》均有记载的民国时期“中秋夜袭驻城日军、青林寺大殿遭火毁”、中共望江特委组织的“十月暴动”两段红色历史都有关联。这块90年前门楣刻被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望江在民国时期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鉴此,我们正在组织专人查阅民国档案、搜集史料、深入挖掘、形成文字,留存历史记忆。撰稿人:吴小平丁磊 核稿人:李结旺 签发人:檀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