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庆市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与成就

发布时间:2019-12-19 浏览次数:

                                              中共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汪忠民

  提要: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安庆城市规划受计划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有过一些曲折,随后又在反思中寻找合理布局。直到上世纪末,安庆城市定位为“皖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经济带城市”,安庆城市规划布局才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交通一直是安庆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的发展,安庆城市的规划更趋向合理化。但是安庆城市规划布局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从战略高度看待城市布局的最优化,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空间;区域延伸

  一、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现实需要

  (1)安庆的区位特点

  安庆市 ,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皖、赣、鄂三省结合部,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为安徽省直辖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市中心位于北纬29°47′~31°16′和东经115°45′~117°44′之间,东南、南、西南分别与本省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接湖北省黄冈市,北与本省六安市毗邻,现辖桐城市、潜山市和怀宁、太湖、岳西、望江、宿松5县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面积1359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行政区域面积81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人。

  安庆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石化、轻纺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立体交通的重要节点、内陆地区的重要口岸、服务供给的重要所在。安庆是连接武汉和南京两大经济圈的区域纽带城市之一,位于宁汉长江黄金水道之要津,其地襟带吴楚,北界清淮,南临江表,处于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有“长江万里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及“八省通津”的美称。

  (2)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现实需要

  安庆自公元1260年迁建完成以后,长期以来是区域政治中心和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宋末至清代中前期,为安庆府驻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直到1949年初,又是安徽省的省会驻地。建国后安庆市是皖西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几百年间,安庆城市的布局演变反映了安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和面貌。从纯粹的军事要地发展到军事、政治并重,再到经济、文化的发展,每个阶段城市布局都有细微变化,但因为城市功能的单一,从长期看,安庆城市布局演变又是缓慢的过程。可以说从宋元到民国初期,城市仍是点状(城墙以内)发展,民国以后开始有了轴状延伸,突破了城墙限制。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安庆把跨江建设“双联市”作为发展目标,是城市规划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可惜最终并未如愿。建国后安庆市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做了多次尝试,有过成功经验,也走过不少弯路。进入新世纪以后,安庆融入“皖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影响城市发展的交通瓶颈也得到很大改善,这给安庆的城市规划布局提出了新的课题,诸如规划布局的时效性、前瞻性和更大范围的整体谋划等,都需要深入思考。

  二、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和成就

  (1)建国前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回顾

  安庆建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古皖城,今潜山市),迁建完成于1260年(今安庆市区),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安庆,由于地处要津,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商贾集市、官府驿站。安庆城自南宋庆元元年(1195)起,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直是安庆府(路)治所;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38年(1949)4月,安庆又一直是安徽省会所在地,城市的政治位置十分重要。

  南宋以后直到清代中期以前,安庆城市规模基本未变,大致依地形地势布局,略呈方形,城中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建筑在两列并行的高地上,从城市总体布局上看官府衙门和府邸多位于城厢居中偏北的高岗上。从正观门(西门)始,怀宁县署、布政司署、试院、抚署、按察司署一字排开,为城区中官署最为集中的地区。此线以北有安庆府署和安庐道署、守备署等,城市公共社会设施如城隍庙、育婴堂、府义学、书院集中于城区西北面,在集贤门附近也为城市文教区所在。市肆和一般民居在南厢,仓库在镇海门附近,沿长江一线是城市商业较为繁荣地带,寺观主要分布在城郊。至清代中期,城市布局简单,此时城市规模很小,仅2.7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处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城墙以内)。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拟定《建国方略》,对安庆的建设曾有深入阐述。孙中山认为安庆城市不够广阔,交通亦不便利,所以安庆应该拓展江南部分,建设“双联市”,使安庆成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按此思路,安庆的城市格局可以和武汉、南京相比肩。1922年省会安庆成立市政筹备处,并挂牌办公。1927年省政务会议决定将安庆市规划建设为“双联市”,即以长江两岸分为南市和北市,范围比原城区扩大一倍。1929年,因时局变化,安庆市政府暂行停办,不久“双联市”规划建设完全停顿。建国前,安庆外向发展机会丧失,受长江、皖河、大小龙山、凤凰山、狮子山等阻隔,没有发展空间,城市只得以怀集路和华中路及长江为伸展轴,向北和东两个方向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安庆新城市,规划部门先后编制《1950年营建计划》、《1958年总体规划》、《1960年总体规划修订》、《1964年总体规划修订》和《1973年初步规划》。1950年9月完成的《安庆市区营建计划意见书》在总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与民国时期的建设计划差别不大,增加了部分公共建筑,规划实施时间为1950—1955年6月底,规划具有城市总体规划雏形。1956年,市规划委员会着手编制总体规划,至1958年完成。这次规划城市规模(计划在10—15年内人口发展到60万、用地规模54.76平方公里),因为脱离实际,无法实施。

  1960年,在省建设厅设计院帮助下,对1958年规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规划没有改变1958年总体规划的高指标,城市性质为发展重工业,城市规模不变,布局略有变化。对于规划实施,提出政治挂帅,实行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1964年,根据中央“防止和克服把城市规模搞得过大,标准订得太高”的精神,又一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规划年限为1964—1970年,城市人口规模20万,用地15.2平方公里。城市由内向外逐步扩展,主要向北发展。这次规划虽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讲究实际,但未考虑城市远期发展。1973年初,市基本建设局根据中央“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精神,结合石化总厂的选址,完成《安庆市城市初步规划》的编制。规划总体布局中城市布局和用地选择与1960年规划变化不大。工业布局根据工业性质分为6个小区。居住用地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在工业区附近设置居住区。除老城区居住区和扩大新区外,拟新建5个生活区。居民区内设中学、医院和商场为主体的区中心。城市中心逐渐北移。对铁路选线作了初步规划。1974年开始,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在西郊九里十八湾荒丘地上兴建,1978年基本建设完成。随着石化总厂的建设,安庆城区西部进入大开发时期。

  这一时期,安庆城市总体上存在着工业区和居民区的混杂的问题,商业主城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城市西部基本被厂区占领,没有发展空间,而北部和东部又没有很好的规划。

  1979年,城建规划部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经过调查研究,并得到北京市建委、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专家教授指导,完成4份规划初稿方案。1982年6月完成修改综合任务,12月上报省政府。1985年,根据省政府批复,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补充,完成总体规划编册,制作千分之一总体规划模型。1985年修改后的《安庆市总体规划》,其规划期限为1985—2000年。城市性质为以石油化学、轻纺工业为主的工贸结合的城市。以老城为中心,利用集贤路两侧交通便利条件发展工业区。同时利用大湖北边环境较好地段发展生活区。城市以块状分片形式发展。市级行政中心仍规划在老城区;市级商业中心仍规划在人民路和吴越街。远期在北郊和东郊居住区规划发展区级中心。各区中心公共建筑布置,北郊以文娱体育为重点,东郊以科研、文教为重点。城市规划布局趋于合理。

  (3)新世纪以来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快速发展

  2000年以后,安庆市按照“东进为主、加速北扩、拓展西部、跨江协作”的城市建设思路,城区路网逐步完善,拉开了“大宜城”框架。“十二五”期间,安庆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功能,完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建设,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打通了城市外环,拉开了城市框架,加强了市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使得老城、新城融为一体。

  到2017年,安庆市已三次出台城市建设总体规(《2003—2020》《2009—2030》《2010—2030》),对未来城市的规划布局,构筑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根据《安庆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意见,将安庆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定位为“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安徽省以石化、轻纺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城市发展方向是:选择“东进北扩、环山发展”的发展策略,在上版总规的基础上向北(白泽湖方向)和环山(杨桥、五横、罗岭)发展,形成“滨江、襟湖、环山”的城市空间布局。逐渐形成“一城两翼,两心七片、山水交融、环状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确定了城市规模以及总面积901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至201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1.6平方公里,达到了从中等城市跨入大城市行列所需的空间条件。

  对安庆的规划定位是四个方面,即工贸中心、交通枢纽、开放门户、生活名城。通过美好大宜城建设,把安庆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立体交通的重要节点、内陆地区的重要口岸、服务供给的重要所在。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到2035年,建成一座初具现代化水准的城市;到2050年,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三、对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探索与思考

  八十年代中后期,安庆市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高新产业的研发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2010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推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共安庆市委、市人民政府紧接着出台《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形成若干‘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6年6月,根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省有8个城市被列入其中,安庆为其中之一。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安庆已成为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之一,正在逐渐融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格局。安庆,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建设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仍未完全消除,在和省内其他城市的竞争中差距明显。主要是城市建设的观念和思路未突破旧的框框限制,已经严重影响了安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对此,有必要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为安庆的城市建设谋划一个理想的发展思路。

  (1)安庆城市总体规划的时间跨度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庆几乎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总体规划或规划修订,这既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问题的反映。

  早期(90年代前)的规划起点和定位很低,明显受制于历史条件和决策者眼光,规划时间短,修改频繁。2003版规划提出不到5、6年的时间,因为形势的变化,2009年又开始编制新版规划(初稿)。2010年正式提出中期版规划(2010—2030),其优点在于突破了安庆城市固有地理格局,明确提出“大宜城”远期构想,和向南跨江融入大渡口的“东进北扩南跨”战略思路。其“滨江、襟湖、环山”布局也彰显安庆山水形胜优势,城市功能定位也开始变得清晰。

  但是纵观几轮规划,虽逐轮不断改进完善,但都存在明显弱点:即前瞻性不够。规划时间跨度最长也仅为20年。我们认为,规划时间设置的本质既是对未来发展速度的科学预判,也是对近期与远期规划之间科学合理衔接的前瞻性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变化和机遇,往往中短期规划(10—15年)还未到期,形势早已变化,使原先规划半路废弃,成为鸡肋。应当汲取前几轮规划实施过半就失效的教训,必须充分把国家和安庆发展速度作为编制规划的基础背景,才能走出边实施边修补的怪圈。

  安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一般而言遵循“立足30年,放眼50年”的编制原则。依据中期国家处于持续中(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安庆城市新规划和发展的时间节点建议为:近期规划2010—2030年,远期规划2030—2050年。

  (2)安庆城市规划布局的空间扩张问题

  安庆建城800年以来,城市从点状到轴状扩张,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城市发展仍然受到很大局限,北部是山脉,西部是石化厂区,东部开发区域有限,南部临江。安庆始终在江北发展,未能跨江南进。破除安庆城市固有山川地理格局的限制以及由此产生思维定势的束缚是当务之急。

  将南跨长江池州大渡口作为安庆城市空间布局的近期规划(实施)区,时间为2010—2030年。“跨江”延展到整个东至县,“南下”延展到望江县城。“大宜城”范围包括市区和怀宁、望江、东至县城。时间为2030—2050年,从而一举奠定安庆未来大城市的空间格局。

  扩大安庆规划区空间是冲破安庆千百年固有山川形势制约的良策,更是实现孙中山先生百年前在《建国方略》提出的著名“双联市”构想。虽然安庆已不是省会城市,但安庆是上至武昌,下到镇江的千里长江北岸唯一重镇,又是南京与武汉之间战略要津。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上,安庆是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次推进的关键交汇点,具有承东接西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孙中山先生跨江发展的“双联市”构想并未因为安庆不是省会城市而过时,相反“双联市”构想仍具有国家宏观区域平衡战略的现实基础。

  跨江战略不仅有利于安庆成为连接南京、武汉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其实质还在于整合和优化两岸资源配置,实施产城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城市能级。跨江发展使安庆空间结构从单一中心(安庆市区)向多中心转型,从而跳出中等城市层级,为未来建成区域中心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一切皆有可能,安庆的大战略需要布局“江南”。尽管安庆目前对江南没有管辖权,但可以一边争取,一边早做谋划。

  (3)安庆城市规划布局中现辖区域延伸问题

  安庆城市规划布局除了“南向”发展战略,还要扩大城市腹地,即“北扩”,突破现有行政区划体制,发展城市中心区之外的延伸区域,加快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为城市远期发展谋划布局。

  安庆城市现行规划区仍为市区(含大观、迎江、宜秀)和皖河农场,总面积仅为901平方公里。北扩至怀宁县城可充分利用北沿江高速、沪渝高速和在建的合安九高铁等多条大动脉,从而发挥安庆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合肥与武汉、南昌之间的枢纽作用。反之,若不能实施“北扩”战略,安庆发展仍将陷于相对孤立和被动的旧格局。人力和土地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将给已耽搁十多年的安庆增加发展成本。而巢湖市划入合肥、和县、含山划入马鞍山、无为及沈巷镇划入芜湖的成功范例昭示我们,区域性中心城市迫切需要广阔腹地和众多人口。我们必须改变多年形成单纯视为“包袱”的“扶贫”或旧观念,从现在起未雨绸缪,谋划、确立“大宜城”空间格局。

  应立即着手制订、申报安庆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近期(2020年以前)主要内容是怀宁县改为安庆市怀宁区,为与远期规划衔接和有效开发皖河农场,将望江东北部的赛口、漳湖、高士调整为安庆市管辖。

  安庆的城市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就不容置疑,这座长江中下游的历史名城、皖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已经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合理布局城市,扩大城市的内在动能和协调发展能力,应该是一个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安庆市志》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方志出版社,1997年出版。

  《安庆市志》(1978—2000)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

  《建国方略》孙中山著,牧之等选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安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30)》安庆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