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归葬怀宁县三桥镇考略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次数: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书四大家;其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书法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赴任太和知县。那时,舅舅李常为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提刑司在舒州(今潜山市)。黄庭坚到山谷寺、石牛洞等地游览,写下诗句:“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现在,山古寺即三祖寺内还有涪翁庭等遗迹。《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本传:“初,游潜皖山古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盛,因自号山谷道人云”,黄山谷的名号由此而来。李公麟曾画过一幅《鲁直青牛图》,画黄庭坚坐在石牛上,题诗石上:“青牛驾我山谷路。”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女儿黄睦又名黄三十三,嫁舒城(即舒州,今潜山市)李文伯(字去华)。岳珂(岳飞孙子)《宝真斋法书赞》卷十四录一佚简云:“庭坚顿首。……女子六月初已归李德素家。”李德素是李文伯的父亲,李公麟堂弟,与李公麟为同科进士,当地望族。

  黄庭坚知舒州、以舒州山谷寺为号取名“山谷道人”,爱女嫁给舒州郎,视舒州为第二故乡。怀宁三桥临近舒州,为交通要道,地缘影响源远流长,文化板块可视为一体。三桥红鹤嘴为山岗坡地,岗岭相望,层峦叠翠,松风竹影,鸟语花香,实乃风水宝地,黄庭坚怡情三桥,选择三桥作为“理想中的终老之地”,为古代文人风骨垂范,也应对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关于黄庭坚归葬三桥红鹤嘴的事实,有四处记载:

  1、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卷之八:“宋黄庭坚墓 考《江西志》,先生墓在宁州。皖司李黄敬玑谓在怀宁,寻于三桥畈红鹤嘴。访得其处,封而祭之,置墓田。”

  2、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怀宁县志》卷之十七:“考江西志,先生墓在宁州。皖司李黄敬玑(为山谷后裔)谓在怀宁,寻于三桥畈红鹤嘴,访得其处,封而祭之,置墓田。”

  3、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卷之八:“山谷卒于宜州,归葬宁州双井祖茔之西。见《江西志》。自皖司李黄敬玑谓在怀宁,寻于三桥畈红鹤嘴,访得其处,封而祭之。于是怀有山谷墓。雍正中,黄氏有据县志与墓旁居民讼者。 赖郡守徐士林驳斥其误,始息。”

  4、光绪七年(1881)《安徽通志》卷五十九:“宋吏部郎黄庭坚墓相传在怀宁县。旧按《宋史·文苑传》鲁直,洪州人。虽判宁国军,知舒州,然为运判陈举讦奏,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不知何以葬此。”

  以上四处记载,时间有先后,依据史料真实性“近者(地域或时间)最信”的原则,记载时间距离事件发生时间最近的最为可信,那么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的记载要比光绪七年(1881)《安徽通志》的记载较为可信,那么“皖司李黄敬玑谓在怀宁,寻于三桥畈红鹤嘴,访得其处,封而祭之,置墓田”的记载较为可信。

  另外,康熙年间,户部侍郎田雯(康熙三年进士,曾任户部、刑部侍郎,著有《古欢堂集》等)前往府治(安庆)西八十里的三桥红鹤嘴拜谒黄庭坚墓,作《皖城西拜山谷老人墓·试士》:“长风沙口木叶黄,大江绕郭流汤汤。三桥坂北红鹤砦,涪翁墓在潜山冈。松枳蓊荟路荦确,野烟漠漠狐狸藏。摩围老子(指黄庭坚)洪都住,溪园十亩双井塘。何年游皖遂不返,石牛精舍(修炼求学之处)来儴佯(徜徉)。司空天柱纷在眼,罗隐(唐代诗人、隐居池州、归仕吴越)元放(汉左慈,少居天柱山)群相将。追昔党祸遘章菜,宜州儋耳同心伤。几欲买田清颍尾,风垆煮茗西湖旁。苏门词杰晁秦辈,斑斑熊豹非寻常。公才乃如大国楚,曹郐浅陋难颉颃。我来思识古人面,寒飙吹下芙蓉裳。吟魂剪纸招不出,四山云气空茫茫。秋林红压千头橘,江船白跳八尺鳇。酹酒再拜日已夕,秋风突兀摩青苍”。诗中再次提到“三桥坂北红鹤砦,涪翁墓在潜山冈”,黄庭坚归葬三桥红鹤嘴的事实大体可定。(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作者:怀宁县委史志研究室陈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