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2021-2025年怀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30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史和地方志工作,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史地方志工作在服务怀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全国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面启动怀宁党史第三卷、怀宁县志第三轮编修工作,坚持怀宁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常态化,实施年鉴精品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党史方志馆建设,扩大陈独秀史料馆的资料征集范围和影响力,深入挖掘、研究怀宁历史文化,加强对村镇志和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基本形成党史和地方志编修出版、质量保障、理论研究、文化宣传、资源开发利用、人才队伍专业等党史和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开创党史和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1、坚持怀宁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常态化,全面记载怀宁县新时代新发展的工作成就和突出特色,强化年鉴质量管理,强调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意识,精心打造年鉴精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省市年鉴怀宁部分供稿任务。

  2、启动怀宁党史第三卷、怀宁县志第三轮编修工作。全面总结第一、二卷党史和第一、二轮修志工作的经验,认真谋划第三卷党史、第三轮修志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续修方式,为启动第三卷党史、第三轮修志做好资料收(征)集、队伍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工作。

  3.深入挖掘怀宁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文化研究,逐步提炼怀宁历史文化特色和各乡镇历史文化特点。继续开展怀宁古代史(民国以前)研究,丰富怀宁诗歌文化、戏剧文化、书画文化、耕读文化内容,归纳各类文化发展规律、历史影响和地域特色。开展家谱研究,搜理怀宁先民的姓氏源流、迁徙路径、家族治理理念和家风家训传承,为加强本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怀宁部分研究,揭示怀宁人民的奋斗历程、理想信念、道路选择和辉煌成就。

  4、重视指导各类专业志鉴、乡镇村志、地方历史文化编纂工作,强化指导各乡镇文化资料搜集、文化旅游建设、文化项目申报的指导。加强对已开展和准备开展志鉴编纂工作的行业、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

  5、加强陈独秀史料馆的日常管理和对外开放,拓宽陈独秀史料馆的资料征集范围,充分发挥史料馆作为“红色文化基因库”的作用,扩大陈独秀史料馆弘扬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怀宁文化软实力。

  6、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形式多样的重大节日纪念活动。通过编写百年党史大事记、百年党史图片展、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运用占有资料优势和业务职能优势,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7、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和古籍点校工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道光十五年怀宁县志、民国四年怀宁县志和部分古籍的点校、提要、考录、辑佚等工作。

  8、谋划党史、地方志资料馆(史志馆)建设。加大党史、地方志资料收(征)集力度,建立和完善资料收(征)集、保存、管理制度,推行党史、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机制。运用社会调查、学术交流、资料交换、口述史等方法,大力拓展资料收(征)集范围和渠道,建立能够全方位适应党史、地方志编纂、党史地方志事业发展和史志文化建设需要的资料保障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不同载体的地方文献收(征)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信息标准化工作。实现党史、方志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史、地方志编修、研究工作队伍,弘扬编史明志、修志问道、秉笔直书的史志人精神。

  10、提高党史、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对党史、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发挥党史、地方志资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党史、地方志成果,推动史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推动城乡史志文化建设,培育地方历史记忆,充分展示党史、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和利用水平。(怀宁县史志研究室:陈何来)